【歇后语】大全,在线阅读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一、含义

歇后语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二、类型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水仙不开花——装蒜

  •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 蝎鳓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儿

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 鼻孔里灌米汤—— 够受的
  • 炒了的虾米—— 红人(仁)
  • 揍鸡毛—— 壮胆(装掸)子
  • 冬瓜皮做甑子—— 不争(蒸)气
  • 豆芽炒虾米(小虾)—— 两不值(直)
  •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 火烧旗杆——长叹(炭)
  •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 老爷下轿——不(步)行
  • 老公拍扇——凄(妻)凉
  • 一脚踢翻煤油炉——散伙(火)
  • 大胖小子抓周——小人得志

三、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

  1. 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2. 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1、藏尾格

主条目:成语和熟语
以通用的成语、或熟语的省略,就是藏尾(字或词)格。
礼义廉:无耻
忠孝信:无义

2、对比式/对联格

主条目:对联
明刀易挡:暗箭难防

四、分类

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1、谐音类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如:

  •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2、喻事类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况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如:

  •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3、喻物类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如:

  • 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 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4、故事类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如:

  •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5、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

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如:

  •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发表评论